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7-04 17:56:59


初三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受到关注,这样才对孩子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有帮助,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入初三,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经常提出各种问题,不轻易接受成人的观点,爱争论,特别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比较偏激。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想进重点的欲望陡然提升,其他同学能进重点我也想进重点。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几次考试不理想就自暴自弃,一点点小小的打击就萎靡不振,丢掉早先的理想。

4.异性交往有所分化

无性别友谊更加牢固而且专一,但个别同学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进入“早恋”状态。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易怒、暴躁、不听话、和家长有对立情绪,甚至自残。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愿意写,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有些孩子已能把握自己,有的孩子则完全不能自我管理。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个人对升学的期望值与本身实际的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距离。

二、造成这些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的原因

我觉得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温室环境

温室环境使初三学生的心理普遍地带有“脆弱感”。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日益宽裕,即便经济不宽裕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尽量满足。家长对教育有体验、有迫切的要求,但有误解。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宠爱有加,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不愿让孩子受丁点的委屈,习惯于以包办一切来替代对孩子的教育,而学习恰恰是无法替代的,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什么叫溺爱?即刻满足孩子的要求,见不得孩子难受委屈就是溺爱。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盲目自大盲目尊,很难融入社会(班级学校也是社会、建立家庭后也是矛盾重重)。

2.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

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的“失落感”。 因为生活过于顺利,一切来得如此容易,学生对“任何成果的获得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个道理不懂,想获得一分收获却不愿付出一分耕耘,得不到时就像天塌了一般,捶胸顿足,于是出现心理障碍。

3.繁重的考前复习形成学生心理的重负感

初三是厉兵秣马阶段,学习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若是一不小心名落孙山,就觉得前途无望,于是人人争分夺秒,唯恐复习不周,甚至还有家长找家教开小灶加紧操练,怕的是贻误终身。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仅让他们“身”累,更让他们“心”累,此时,便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怀有“重负感”、厌恶感。

4.自我评估的片面性,导致自我意识产生偏差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思维认识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缺陷,于是,在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控制中采取否定、消极的态度。有的习惯于对自己“全盘否定”;有的莽撞地为自己下了结论,“我不是读书的料”;也有的因为对即将来临的考试不抱希望而认定自己一生黯淡无光,从而对人、对事都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不敢尝试;有的甚至对前途忧心忡忡,失去生活的勇气。

5.单一的价值观,造成了学生心理的恐慌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家长的价值观也具有片面性、单一性,把做大官、赚大钱作为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过分追求地位与金钱,片面追求物质的享受与感官的刺激,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感觉自己被社会所不容,产生一种心理的恐慌。

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了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分析这篇内容,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能够更加了解初三学生,更多的初中内容请登录学大教育网查阅,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